期货研究
“中国音符”渐强 全球商品定价权东迁
来源:鑫鼎盛期货厦门营业部转自中国证券报 时间:2014-06-09 浏览:2397次
基本面差异 内外价格分化将持续
今年5月,国内外大宗商品演绎出完全不一样的市场格局。国内工业品方面,铁矿石、螺纹钢、煤炭价格纷纷创三年以来的新低,并分别以10.34%、4.81%、4.02%的跌幅拖累国内大宗商品市场;而国际方面,因供应紧张预期,LME期镍继续以5.05%的涨幅稳居榜首,COMEX铜紧随其后,月度涨幅为3.17%,COMEX钯金、LME铝、COMEX铂金和LME锡亦纷纷录得较大涨幅。
农产品价格走势差异同样突出。CBOT小麦大跌12%,创出2011年9月来最大跌幅;CBOT玉米、ICE棉花分别累计下跌9.39%和8.36%;CBOT大豆亦收跌2.45%。反观国内大豆、菜粕反而出现大幅走高行情,累计涨幅分别高达7.09%和3.66%。
“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出现加速迹象,而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阶段,加之货币政策与流动性环境外松内紧进而导致外盘易涨、内盘疲弱的分化格局;其次,发达经济体在本轮衰退周期中经历了完整的去产能和去杠杆过程,而中国仍处于去产能和大宗贸易融资套息套汇去杠杆的初期,形象地说全球大宗商品似乎都转移到了中国,造成外轻内重的困境。”光大期货研究所所长叶燕武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自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以来,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速开始下降,而东南亚和欧美经济的复苏对大宗商品需求有一定支撑,所以大宗商品如铜、铝的国际价格相对坚挺,而国内由于经济增长减速,加之前期铁矿石、螺纹钢等商品的国内库存较高,需求低迷造成国内供大于求的格局,形成了中国的“区域性”过剩。
“这种背离在过去来说并不多见,背离这么大的频率也不高,只能放在特定经济周期的历史阶段来理解。”海通期货资深分析师文竹居士认为,中国大宗商品“工弱农强”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对工业品尤其中上游大宗原材料的投资是长期过剩的,但对农业和服务业的投入是长期不足的。虽然工业品价格特别是煤焦钢近期跌势较大,但去库存完成得并不彻底,与此同时,耕地的不足将会让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依赖进口,未来几年内我国商品“工弱农强”的现象都将持续。
话语权增强 中国因素撬动商品格局
在业内人士看来,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背离,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的不同预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国内市场的相对独立性,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反映中国市场供需状况的“中国定价”。
目前我国在全球商品市场中的地位与10年前相比已经又上了一个台阶,在大宗工业品的生产和消费中成为当之无愧的“老大”。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进口国;铁矿石进口约占国际贸易量50%;大豆进口超过国际贸易总量的50%;氧化铝进口约占国际贸易量30%……
“如果把全球产量、消费、库存都看作一个整体,消费增加了看中国,库存增加了也看中国。”南华期货分析师傅小燕告诉记者,随着中国期货上市品种越来越多,国内对定价权的归属也愈发重视。
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分界,此前国内大宗工业品种是国外市场“跟屁虫”的状况开始有所变化。如铜、豆油、豆粕等品种价格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加大,与2008年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国内煤焦钢基本反映了自己的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背景。而部分农产品,如棉花和白糖,尽管走势和美棉和ICE糖大体一致,但是上涨和下跌的节奏不一样,完全反映出中国棉花市场种植面积、高库存的特点。”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认为,通过目前已经上市的期货品种来看,中国需求和中国价格已经在工业品上反映的淋漓尽致。
“近年来国内期货市场品种结构不断丰富、投资者结构的完善如大型产业客户和专业投资机构的进入极大提升了市场流动性,一些传统外盘影子品种如上期所天然橡胶已取代东京胶成为东南亚定价中心,沪铜的波动率也基本能覆盖伦铜的波动率。”叶燕武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品种体系不断健全,目前上市的商品期货品种已超过40个,沪深300指数期货、国债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体系不断完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夜盘亦成功上线。众多期货品种的上市,充分发挥了价格发现与引导的功能,满足了众多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需要,并为提升国内定价权和服务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文竹居士总结,中国期货市场近年来实现了三大重要功能:一是打破条块条割,国内市场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价基准。二是推进质量体系的建设,期货标准合约主要依据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随着品种影响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三是发挥系统性风险对冲功能,如果2008年没有期货市场,企业遭受的打击肯定更大。
宏源期货研究中心金属研究室负责人张磊认为,“中国需求”和“中国价格”的地位与作用逐渐提高,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致商品价格发生较大的变动。总体来看,期货市场能反映商品的供求关系,但不能替代基本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如果中国能进一步提高对供给端的控制能力,在部分商品上的定价权将有所提高。
定价权之争 期市国际化迫在眉睫
早在2010年,国内期货市场就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交易市场。然而,尽管我国在大宗商品定价权上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在全球定价体系中还没有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和中国实体经济相匹配的影响力。
目前来看,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仍集中在欧美国家手中,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农产品、LME(伦敦金属交易所)有色金属和NYMEX(纽约商业交易所)能源为主的几大商品定价中心仍然决定着世界上主要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
“中国油厂进口大豆,大豆是美盘定价,内外对接的价格是在美盘点价,点出合适的价格就算赚到了。事实上,国内很多进口商品缺乏定价权,相关企业也丧失了争取利益的有利位置,最后还得听之任之,任由摆布。”傅小燕告诉记者。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一是因为中国期货交易所力量太弱,部分品种流动性依旧不足,一些大的品种(如原油)还没有上市。二是我国期货市场开放度较低,国际化程度严重不足,既包括境外机构的参与度不足,也包括了境外机构在定价时不参考我国市场上形成的价格,这使得我国商品期货市场陷入封闭和定价权缺失的恶性循环。
如华联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杨彬所言,我国只有建立自己的国际定价中心,才能夺取国际定价权,才能切实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改革大宗商品流通体制,加快发展我国的期货市场,增强我国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发言权”,力争使我国成为某些大宗进口商品的全球定价中心,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期货市场,向欧美等国建立的定价体系提出挑战,是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有力途径,这就势必要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制度环境,吸引更多有市场影响力的境外参与者。
叶燕武指出,美国期货市场的成功之处在于“美国市场、全球定价”,“中国需求”和“中国价格”要想发挥出真正应有的功能而非口头上的吆喝,必须有“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胸怀,以及跨境资本自由流动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支撑。
“一是吸引别人的问题,二是敢不敢让人来的问题。”文竹居士指出,“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不能越过制度改革和货币的国际化,首先,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有国际影响力;其次,国内需要把市场规模做起来,这个期货市场应是全球投资者都能参与的市场,尤其要吸引国外的实体企业、金融机构参与进来。”
而据业内人士介绍,外资参与中国境内商品期货交易从年初已经隐性开闸,如上海期货交易所批准境外品牌铜铝生产商成为交易所注册交割品牌等方式,都为外资参与中国期货市场奠定了一定基础。
此外,监管层亦提出,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包容的期货市场,在成熟品种上引入境外投资者,扩大保税交割试点范围,鼓励交易所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增强竞争力。这对提振中国价格的世界影响力大有裨益。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资本项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推进以及境内外市场参与主体的互联互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价格联动会更趋紧密,市场透明度的提升和信息噪音的消除将使得商品定价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