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广场--交易信息

贵金属夜盘上线一周年 成交量占上期所市场近三成

来源:证券日报    时间:2014-07-04    浏览:2723次

本报见习记者 马 爽

  7月5日,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首推的贵金属连续交易将迎来一周岁生日。在过去的一年,连续交易整体运行平稳,连续交易品种的市场规模显著扩大、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功能发挥更加充分、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截至2014年6月30日,连续交易时段共成交3.82亿手,占同期上期所市场总成交量的28.01%。

  连续交易市场规模显著扩大

  去年7月5日,上期所首推黄金、白银连续交易,即夜盘交易。黄金和白银期货品种连续交易的时间设在21:00至次日凌晨2:30。设立连续交易后,国内黄金、白银交易时间基本能覆盖全球最大的黄金、白银期货交易所——COMEX(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主要的交易时段。12月10日,上期所又增加了铜、铝、铅、锌4个品种夜盘交易。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连续交易时段共成交3.82亿手,占同期上期所市场总成交量的28.01%。成交方面,连续交易时段,黄金、白银、铜、铝、锌、铅成交量分别占同期该品种总成交量的66.09%、60.74%、35.23%、32.95%、34.69%、15.03%。经过一年的发展,连续交易已经成为相关品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成交量方面,贵金属品种中黄金日均成交量23.12万手,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332.05%;白银日均成交量215.94万手,同比增长699.67%;有色金属品种中铜日均成交量58.56万手,同比增长2.74%;铝日均成交量7.13万手,同比增长116.13%;铅日均成交量0.29万手,同比增长5.61%。

  连续交易上线以来,随着交易时段覆盖面的扩大,相关品种价格连续性得到改善,投资者的持仓规模显著提升。截至6月30日,上期所黄金期货持仓量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67.35%达20.56万手;白银期货持仓量同比增长84.68%达52.19万手;铝期货持仓量同比增长61.12%达34.89万手。

  此外,客户参与数显著增长。黄金期货日均参与客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60.39%;白银期货日均参与客户数同比增长72.46%;铜期货日均参与客户数同比增长10.52%;铝期货日均参与客户数同比增长143.48%;铅期货日均参与客户数同比增长393.18%。

  不仅如此,连续交易的上线也助推上期所在全球贵金属期货市场中份额显著提升。连续交易上线以来,上海白银期货成交量已经跃居全球首位,上海黄金期货成交量也已稳居全球第二位,亚太地区首位。贵金属期货市场的中国价格正在逐步形成。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盘后价格跳空一直是影响国内期货品种价格连续性的重要因素。连续交易上线以来相关品种的价格跳空明显收窄,其中黄金品种日均价格跳空较去年同期减小50.00%,白银品种日均价格跳空较去年同期减小60.75%,铜品种日均价格跳空较去年同期减小53.42%,铝品种日均价格跳空较去年同期减小21.65%,锌品种日均价格跳空较去年同期减小56.85%,铅品种日均价格跳空较去年同期减小52.31%。价格跳空的减小,显著地改善了国内期货品种的价格连续性,强化了品种的价格发现功能。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连续交易作为期货市场的一项制度创新,一是有效连接了国内外期货市场,在中国期货市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通过与国际市场交易时段的接轨,国内市场的价格能够充分地反映国际因素,提升了自身价格的影响力;二是有效盘活了市场的存量资金,去年以来国内期货市场上市品种达到10个,但是保证金的规模并没有同步增加,连续交易在晚间交易时段成为盘活存量资金的一个有效方式,提高了保证金的使用效率。

  海通期货总经理徐凌表示,连续交易作为期货市场的一项制度性创新,自去年7月5日实施以来,给市场带来了3个积极变化:一是交易时间、风控机制、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升了品种定价权,为7×24小时交易和期货市场国际化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二是交易持续活跃,更有效地服务实体产业;三是更有效地服务于投资者。

  此外,连续交易不仅扩大了期货公司的交易规模,更促进了期货公司在技术管理、风控机制、运维流程等各个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对提升期货公司的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 返回

监控中心 | 人才招聘 | 法律申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3-2014  鑫鼎盛期货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福州市台江区曙光支路128号福州农商银行总部大楼地上15层01、02半单元  电话:0591-38113228  传 真:0591-38113200
报单电话:0591-38113219     0591-38113225

工信部网站

闽ICP备15023672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