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年内跌幅超45% 大宗商品演绎巨震
来源:鑫鼎盛期货龙岩营业部转自中财网 时间:2014-12-23 浏览:2805次
对大宗商品市场而言,2014年是不折不扣的“熊年”,“商品之王”原油以超过45%的年内跌幅首当其冲,而且这种跌势在圣诞节前尤为加快,进一步拖累了整体大宗商品价格。
如果说低油价是献给驾驶员们的“圣诞惊喜”,用于制造汽车的钢材、轮胎、玻璃等商品价格的下跌则被视为这一年圣诞套餐的“配菜”,因为铁矿石、橡胶等初级原材料跌得更猛,如大连铁矿石期货今年累计跌幅超过45%,上海橡胶期货同期累计下跌31%,郑州玻璃期货累积下跌近35%。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大宗商品市场供需结构已然发生结构性逆转,供应在不断增加,需求却在逐渐萎缩,“圣诞惊喜”的背后,也隐藏着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风险,以及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体遭受通缩的担忧。
油价迎“新时代”
制造业不可能离得开原油,它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同时也被认为是国际政治冲突的“筹码”。
由于油价的不断下跌,美国加油站的汽油售价猛跌至每加仑2.77美元,比去年12月的价格低了大约61美分。据穆迪估计,这可能相当于在未来一年向美国家庭发放1000亿美元的红包。
四季度以来,国际油价出现“雪崩式”下跌,除了美国页岩油增产外,市场在追根溯源时,几乎绕不开“阴谋论”——原油被地缘政治冲突所利用。
无论如何,油价暴跌令全球市场“动荡不安”。一方面,主要产油国货币贬值加速(俄罗斯卢布巨幅下跌)、主要化工产成品将因为成本端的进一步下行而出现下跌(如PTA和塑料),另外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也因为运输成本下降而进一步下跌。
BDI是国际贸易的先行指标。数据显示,12月19日,该指数下跌到803点,相比11月初的1484点,下滑逾45%。
19日,瑞银下调了中长期油价预测。瑞银全球石油团队认为,由于非欧佩克国际前期投资的新增产量短期内仍维持较高,加之欧佩克维持产量目标不变,2015年WTI(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油价均值将低于每桶70美元。
此外,莫尼塔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油价止跌必须依赖供给减少,若主要产油国不主动减产,WTI油价料将跌至45美元以下。
迪拜时间12月18日,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欧那密表示,在没有其他产油大国支持的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不会减产,他曾试图说服这些国家一起行动,但没有取得成功。
欧那密表示,在其他产油国增加产量时,OPEC独自减产并不能逆转油价跌势,而且会导致OPEC失去市场份额,不能保证支撑价格。他认为油价下跌是暂时的。
但市场流传的“阴谋论”显示,沙特寻求遏制美国页岩油,试图通过打压油价来打击伊朗和俄罗斯,因为他们支持沙特死敌叙利亚的政权。
沙特是全球最大产油国,但目前美国几乎与其“平起平坐”。
格林大华期货分析师原欣亮在接据记者采访时表示,油价暴跌的原因不能完全解释为供需失衡。
他认为,首先,原油的市场结构属于寡头垄断,根据厂商理论,寡头垄断市场中的公司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每个供应商在定价和做出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其他竞争对手的行为。过去几十年中OPEC作为最著名的卡特尔组织实际上通过“共谋”的策略来获得最优产出下的利润。
此外,政治因素也很明显,原油供应的新生力量美国和OPEC在60-70年代双方就为了争夺石油主权持续斗争,并且一度激化。尽管70年代后期以来,双方以最大的产油国和最大的消费国的角色开始了经济合作,但其中的政治波动仍此起彼伏,尤其是OPEC内部的激进派国家。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美国很难与OPEC形成“共谋”的关系。随着美国页岩油日趋增加,双方的利益关系也在转变,OPEC组织内部最终也达成了争夺市场份额战的决议。
“阴谋论”不乏反对者。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至少从目前来看,政治因素影响油价的看法缺乏实际数据支撑。
从近几个月沙特原油供应的情况来看,其本身产量并没有明显的提升,12月欧佩克公布的数据显示沙特11月产量小幅回落。而在11月27日的欧佩克会议上,沙特作为维持产量限额的支持方,其动机更可能是维持其在国际原油市场的市场份额。
新湖期货分析师姚瑶告据记者,对沙特来说,美国本身也是其在原油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之一,政治因素或许是影响油价波动的助力,但基本面供求关系仍是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
美元强势回归
不论油价暴跌是何原因,其引起的市场反响已经显现。
上周,莫斯科上演了一场大戏,卢布兑美元汇率在两天内暴跌16%,这也唤起了人们对灾难性的1998年金融危机的回忆,当时俄罗斯在国内债务上违约。受油价暴跌和西方制裁的拖累,卢布现在比今年初低了大约45%。
俄罗斯央行在16日晚令人震惊地决定,升息6.5个百分点,至17%。俄央行预测,如果油价徘徊在每桶60美元左右,俄罗斯经济明年可能萎缩近5%。
卢布遭“血洗”,大宗商品市场暴跌,美元指数却在上周暴涨1.45%,刷新2006年4月以来的最高纪录89.65点。
当金融市场哀鸿遍野时,乱局中,投资者并没有抱住黄金“这棵大树”,却是把手中的钞票都换成了美元。今年以来,美元指数升近12%。
有业内人士说,4年前,巴西财长首次用“货币战争”来形容西方国家输出大量资本,导致新兴市场货币蒙受升值之苦。如今,拥有金融话语权的美国在经历了3轮量化宽松(QE)、向全世界输送了大把绿票子之后,终于心满意足,暂停印钞机,并酝酿加息。没错,到了让全球的资金回流美国的时刻了,到了美国收获的季节了。
民生期货市场发展部副总经理屈晓宁告据记者,美元上涨的趋势很明显,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退出QE政策,加息预期增强,资金回流美国,促使美元这一全球货币的需求增加。
尽管美国的“印钞机”暂停了,欧洲、日本并没有停止。屈晓宁认为,欧洲和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逐渐逼近,欧元和日元的贬值也间接推升了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就明确指出,尽管有很多人谈论货币战争卷土重来,但今夏以来笼罩汇市的政策驱动的贬值,也不妨被形容为一个良性的国际阴谋,目的是恢复美元的主导地位。
有“末日博士”之称的鲁比尼全球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努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近日刊文称,货币战争的归来将进一步加强美元的地位。
对投资者而言,美元作为避难所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加。与之相反,陷入停滞的其他经济体的央行仍在减息,以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刺激经济增长。
近日,美元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创下5年来的最高点。自2011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创下历史最低以来,美元对一篮子货币已升值了20%,并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自2011年4月美元对一篮子货币汇率触底以来,美元对欧元汇率已升值了14%。
高盛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围绕美国经济相对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持续走强,以及相关货币政策走向差异的预期表明,目前可能仍处在美元走强的早期阶段。
“圣诞惊喜”藏隐忧
原油“搭台”,美元“唱戏”,最终导演了一出金融市场巨震的大戏。
近期,有恐慌指数之称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VIX指数大幅波动,在截至12月12日当周,VIX指数周涨幅达到78.34%,振幅为88.92%;而在上周(截至19日)累计跌幅为21.77%,振幅为43.31%。
尽管市场恐慌,但资金并未寻找贵金属避险,近期国际金价依然在每盎司1190美元附近震荡。分析人士指出,美元指数的强势上涨,令贵金属价格承压。
据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指出,美元指数强势上涨,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必然要重估。
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据记者表示,2015年元旦或将成为近期原油及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分水岭,原油及大宗商品已走下“神台”,2014年“去脂”的效率非常高,当前的原油及大宗商品“性价比”、“含金量”已然相当可观,市场具备随时企稳甚至反转的条件。
一般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涨跌和经济基本面变化一致。经济活动放缓,传导至实体对大宗商品需求下降,触发大宗商品价格调整,表现为大宗商品价格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但这次,业内人士认为,大宗商品持续低迷,背后的原因背离了经济基本面。
以铁矿石为例,目前铁矿石市场原有格局已经发生质变,供不应求的格局被打破,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中国需求正在萎缩,由于房地产等基建活动放缓,今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增速也在下降。
不过,瑞银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大宗商品进口国,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将明显节省进口成本,预计每1美元的石油价格下跌,对应于22亿美元成本(以1年的进口量推算)。
硬币也有相反的一面。受以原油为代表的多种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全球经济的通缩预期正在不断增加,且多家金融机构均发布报告指出,全球经济的通缩风险正在累积。
作为大宗商品需求大国,中国经济数据仍较为疲弱。11月,中国CPI和PPI双双逊于预期。CPI同比通胀率放缓至1.4%,创5年来新低。PPI同比跌幅从10月的2.2%扩大至2.7%,连续33个月下滑,且跌幅超出市场预期。
<< 返回
如果说低油价是献给驾驶员们的“圣诞惊喜”,用于制造汽车的钢材、轮胎、玻璃等商品价格的下跌则被视为这一年圣诞套餐的“配菜”,因为铁矿石、橡胶等初级原材料跌得更猛,如大连铁矿石期货今年累计跌幅超过45%,上海橡胶期货同期累计下跌31%,郑州玻璃期货累积下跌近35%。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大宗商品市场供需结构已然发生结构性逆转,供应在不断增加,需求却在逐渐萎缩,“圣诞惊喜”的背后,也隐藏着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风险,以及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体遭受通缩的担忧。
油价迎“新时代”
制造业不可能离得开原油,它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同时也被认为是国际政治冲突的“筹码”。
由于油价的不断下跌,美国加油站的汽油售价猛跌至每加仑2.77美元,比去年12月的价格低了大约61美分。据穆迪估计,这可能相当于在未来一年向美国家庭发放1000亿美元的红包。
四季度以来,国际油价出现“雪崩式”下跌,除了美国页岩油增产外,市场在追根溯源时,几乎绕不开“阴谋论”——原油被地缘政治冲突所利用。
无论如何,油价暴跌令全球市场“动荡不安”。一方面,主要产油国货币贬值加速(俄罗斯卢布巨幅下跌)、主要化工产成品将因为成本端的进一步下行而出现下跌(如PTA和塑料),另外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也因为运输成本下降而进一步下跌。
BDI是国际贸易的先行指标。数据显示,12月19日,该指数下跌到803点,相比11月初的1484点,下滑逾45%。
19日,瑞银下调了中长期油价预测。瑞银全球石油团队认为,由于非欧佩克国际前期投资的新增产量短期内仍维持较高,加之欧佩克维持产量目标不变,2015年WTI(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油价均值将低于每桶70美元。
此外,莫尼塔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油价止跌必须依赖供给减少,若主要产油国不主动减产,WTI油价料将跌至45美元以下。
迪拜时间12月18日,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欧那密表示,在没有其他产油大国支持的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不会减产,他曾试图说服这些国家一起行动,但没有取得成功。
欧那密表示,在其他产油国增加产量时,OPEC独自减产并不能逆转油价跌势,而且会导致OPEC失去市场份额,不能保证支撑价格。他认为油价下跌是暂时的。
但市场流传的“阴谋论”显示,沙特寻求遏制美国页岩油,试图通过打压油价来打击伊朗和俄罗斯,因为他们支持沙特死敌叙利亚的政权。
沙特是全球最大产油国,但目前美国几乎与其“平起平坐”。
格林大华期货分析师原欣亮在接据记者采访时表示,油价暴跌的原因不能完全解释为供需失衡。
他认为,首先,原油的市场结构属于寡头垄断,根据厂商理论,寡头垄断市场中的公司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每个供应商在定价和做出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其他竞争对手的行为。过去几十年中OPEC作为最著名的卡特尔组织实际上通过“共谋”的策略来获得最优产出下的利润。
此外,政治因素也很明显,原油供应的新生力量美国和OPEC在60-70年代双方就为了争夺石油主权持续斗争,并且一度激化。尽管70年代后期以来,双方以最大的产油国和最大的消费国的角色开始了经济合作,但其中的政治波动仍此起彼伏,尤其是OPEC内部的激进派国家。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美国很难与OPEC形成“共谋”的关系。随着美国页岩油日趋增加,双方的利益关系也在转变,OPEC组织内部最终也达成了争夺市场份额战的决议。
“阴谋论”不乏反对者。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至少从目前来看,政治因素影响油价的看法缺乏实际数据支撑。
从近几个月沙特原油供应的情况来看,其本身产量并没有明显的提升,12月欧佩克公布的数据显示沙特11月产量小幅回落。而在11月27日的欧佩克会议上,沙特作为维持产量限额的支持方,其动机更可能是维持其在国际原油市场的市场份额。
新湖期货分析师姚瑶告据记者,对沙特来说,美国本身也是其在原油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之一,政治因素或许是影响油价波动的助力,但基本面供求关系仍是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
美元强势回归
不论油价暴跌是何原因,其引起的市场反响已经显现。
上周,莫斯科上演了一场大戏,卢布兑美元汇率在两天内暴跌16%,这也唤起了人们对灾难性的1998年金融危机的回忆,当时俄罗斯在国内债务上违约。受油价暴跌和西方制裁的拖累,卢布现在比今年初低了大约45%。
俄罗斯央行在16日晚令人震惊地决定,升息6.5个百分点,至17%。俄央行预测,如果油价徘徊在每桶60美元左右,俄罗斯经济明年可能萎缩近5%。
卢布遭“血洗”,大宗商品市场暴跌,美元指数却在上周暴涨1.45%,刷新2006年4月以来的最高纪录89.65点。
当金融市场哀鸿遍野时,乱局中,投资者并没有抱住黄金“这棵大树”,却是把手中的钞票都换成了美元。今年以来,美元指数升近12%。
有业内人士说,4年前,巴西财长首次用“货币战争”来形容西方国家输出大量资本,导致新兴市场货币蒙受升值之苦。如今,拥有金融话语权的美国在经历了3轮量化宽松(QE)、向全世界输送了大把绿票子之后,终于心满意足,暂停印钞机,并酝酿加息。没错,到了让全球的资金回流美国的时刻了,到了美国收获的季节了。
民生期货市场发展部副总经理屈晓宁告据记者,美元上涨的趋势很明显,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退出QE政策,加息预期增强,资金回流美国,促使美元这一全球货币的需求增加。
尽管美国的“印钞机”暂停了,欧洲、日本并没有停止。屈晓宁认为,欧洲和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逐渐逼近,欧元和日元的贬值也间接推升了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就明确指出,尽管有很多人谈论货币战争卷土重来,但今夏以来笼罩汇市的政策驱动的贬值,也不妨被形容为一个良性的国际阴谋,目的是恢复美元的主导地位。
有“末日博士”之称的鲁比尼全球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努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近日刊文称,货币战争的归来将进一步加强美元的地位。
对投资者而言,美元作为避难所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加。与之相反,陷入停滞的其他经济体的央行仍在减息,以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刺激经济增长。
近日,美元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创下5年来的最高点。自2011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创下历史最低以来,美元对一篮子货币已升值了20%,并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自2011年4月美元对一篮子货币汇率触底以来,美元对欧元汇率已升值了14%。
高盛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围绕美国经济相对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持续走强,以及相关货币政策走向差异的预期表明,目前可能仍处在美元走强的早期阶段。
“圣诞惊喜”藏隐忧
原油“搭台”,美元“唱戏”,最终导演了一出金融市场巨震的大戏。
近期,有恐慌指数之称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VIX指数大幅波动,在截至12月12日当周,VIX指数周涨幅达到78.34%,振幅为88.92%;而在上周(截至19日)累计跌幅为21.77%,振幅为43.31%。
尽管市场恐慌,但资金并未寻找贵金属避险,近期国际金价依然在每盎司1190美元附近震荡。分析人士指出,美元指数的强势上涨,令贵金属价格承压。
据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指出,美元指数强势上涨,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必然要重估。
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据记者表示,2015年元旦或将成为近期原油及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分水岭,原油及大宗商品已走下“神台”,2014年“去脂”的效率非常高,当前的原油及大宗商品“性价比”、“含金量”已然相当可观,市场具备随时企稳甚至反转的条件。
一般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涨跌和经济基本面变化一致。经济活动放缓,传导至实体对大宗商品需求下降,触发大宗商品价格调整,表现为大宗商品价格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但这次,业内人士认为,大宗商品持续低迷,背后的原因背离了经济基本面。
以铁矿石为例,目前铁矿石市场原有格局已经发生质变,供不应求的格局被打破,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中国需求正在萎缩,由于房地产等基建活动放缓,今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增速也在下降。
不过,瑞银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大宗商品进口国,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将明显节省进口成本,预计每1美元的石油价格下跌,对应于22亿美元成本(以1年的进口量推算)。
硬币也有相反的一面。受以原油为代表的多种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全球经济的通缩预期正在不断增加,且多家金融机构均发布报告指出,全球经济的通缩风险正在累积。
作为大宗商品需求大国,中国经济数据仍较为疲弱。11月,中国CPI和PPI双双逊于预期。CPI同比通胀率放缓至1.4%,创5年来新低。PPI同比跌幅从10月的2.2%扩大至2.7%,连续33个月下滑,且跌幅超出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