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广场--财经信息

期市机构投资者日渐增多

来源:鑫鼎盛期货龙岩营业部转自中财网    时间:2014-06-12    浏览:2728次

       “现在的市场,散户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个人投资者小刘向记者吐槽,“‘狼’越进越多,‘羊’赚钱越来越难了”。
  小刘把期货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散户比作“狼”和“羊”的关系,多少有些夸张成分,但国内期市机构投资者在增多这是事实,而且也是大势。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狼”对“羊”都有杀伤力。苏州创元期货总经理吴文胜表示,期货市场的大资金主要来自包括机构户和产业户在内的法人户,而真正对散户具有杀伤力的,应该是那些交易技术较为成熟的基金、信托等资管账户,这些资管账户的背后可能是一群高水平、久经沙场的优秀投资人,能够敏锐地察觉行情动向,操作手法很难让普通散户有机可乘。
  期货公司反映机构客户增长明显
  那么,期货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到底有多少?目前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统计,难度很大。但沪深300指数期货市场的可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15日,沪深300指数期货市场共有机构客户190家,机构产品账户1359个,开设交易编码1848个,涉及证券、期货、基金、信托、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保险等六大类机构,除银行外各类机构客户均已入市。机构客户持仓量较大且稳步提升,日均持仓3.5万手,占比达27.6%。
  至于机构投资者增长情况,坐镇市场一线的期货公司最有感受,也最有发言权。
  上海一家券商系期货公司相关人士透露,从今年开始,他们公司的机构客户数量和权益明显增多,不到半年时间就增长近一成,增量主要是资管账户。
  同样,华北地区一家期货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感受。“我们公司最近机构客户增长也比较明显,目前机构客户的日均权益总额在3亿元左右。以前,公司中小客户权益占到公司权益的70%—80%。”该负责人表示。
  这与大资管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除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外,券商、基金、信托、银行等涉足期货领域的理财产品也在壮大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
  尽管这一趋势已得到多方佐证,但作为期货公司的一线业务部门,期货营业部遇到的情况可能更复杂些。
  “目前,我们的客户结构变化不大,这跟我们的经营思路有关。”另一家券商系期货公司郑州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她所在的营业部正处于业务拓展期,更倾向于先提升交易规模,再逐渐引入成熟机构投资者。因此,这家营业部的客户中,散户仍占据相当比例。
  “不过,期货公司转型是大趋势,传统业务做到一定规模,必须要考虑创新业务,我们现在也在尝试和其他机构合作发一些资管产品,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我们客户结构改变的过程。”上述期货公司郑州营业部负责人说。
  交易所系统革新更适用机构
  机构投资者增多这一趋势,从国内几家期货交易所系统的革新中也能看出端倪。
  “目前,国内几家交易所开发的交易系统都提供了开放的API接口,支持机构客户自主编写客户端软件,比如中金所开发的飞马系统。”前述华北地区期货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种开放的接口,客户直接接入后反应速度很快,非常适合程序化、高频交易,而这些交易模式恰恰是机构投资者最常用的,“只要机构自己编写一个客户端即可参与交易,不需要再通过期货公司的客户端”。
  在他看来,交易所系统的革新一方面是为了迎接需要更高技术配置的期权上市,另一方面应该是基于投资者结构变化这一趋势,毕竟最全面、具体的投资者结构数据,交易所最清楚。
  个人散户借“资管户”套返还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构投资者增多的过程中,许多披着狼皮的“羊”也冒了出来。前不久国内两家期货交易所推出的特殊法人户(基金专户、期货资管账户、风险管理子公司)手续费返还政策,让市场催生了很多不做资管的“资管户”。
  “这些所谓的资管户其实还是个人散户。对此,我们有一套应对策略。”上述华北地区某期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会根据这些账户的业绩以及为公司贡献的手续费收入对其进行评估,并设立一个标准,“业绩及贡献高于该标准的,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独享服务器等”。
  即便如此,国内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增多这一趋势不可逆转。一位行业人士如此比喻当前的期货市场:“成熟的市场就是高速公路,有一定排量和速度的汽车才能在上面跑,否则就会出交通事故;而现在的市场还是普通公路,高速、低速的车都能跑,一旦普通公路升级成高速公路,低速的车就会被淘汰下来。”
<< 返回

监控中心 | 人才招聘 | 法律申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3-2014  鑫鼎盛期货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福州市台江区曙光支路128号福州农商银行总部大楼地上15层01、02半单元  电话:0591-38113228  传 真:0591-38113200
报单电话:0591-38113219     0591-38113225

工信部网站

闽ICP备15023672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